 |
社评:“谁来养活中国”纯属耸人听闻
|
文章来源:中评网 作者: 2021-04-12
|
中评社香港4月12日电(评论员 陈鸿斌)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强调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,因为中国是全球粮食头号消费大国。中国粮食安全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,将对全球粮食安全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。
1994年,美国学者莱斯特·布朗在《世界观察》杂志上发表了“谁来养活中国”一文。作者在文章中认为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,同时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,中国在2030年粮食供应将比1994年减少20%,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粮食缺口,届时中国将无法养活自己,世界也养活不了中国。由此向中国也向世界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。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,引起了各国政府、学者、媒体的广泛关注。
为了回应各方关注,向各方说明中国的粮食状况、阐明中国的粮食政策和回答“中国如何养活自己”的问题,中国于1996年10月发布了第一部《中国的粮食问题》白皮书,向世界庄重承诺:中国人民不仅能养活自己,而且还将使自己的生活品质一年比一年提高。中国不但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,还将为世界粮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!
2008年,世界爆发了一次大范围的粮食危机,布朗先生在接受《环球时报》采访时表示,他的观点并没有改变,谁来养活中国仍然是个问题。布朗认为,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,但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粮食供给紧平衡的问题。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再一次引发各方热议,但从中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的现实情况来看,2008年以来中国并没有发生粮食问题,这与中国长期坚持既定的粮食战略,始终坚守“确保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的战略底线是分不开的。 布朗先生的预测显然并不准确。就中国的粮食产量而言,1994年仅为4.451亿吨,但2020年已增至6.6949亿吨。从发展趋势看,203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继续增加,可望达到或接近7亿吨,将比1994年增加一半以上。所谓减少20%之说,只是布朗个人的错误推测。另外,他在那篇文章中还预计中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人,这显然也是完全不靠谱的,中国的人口不仅到不了16亿,也不可能达到15亿,很可能在14.5亿之前就出现拐点。既然这两个重要数据都如此经不起时间检验,其结论当然就只能视为是耸人听闻了。
2019年10月,中国政府再度发表了《中国的粮食安全》白皮书,这次发表的背景同样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的重大关切,因为中国虽然在始终维持着本国的基本粮食安全,但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毕竟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,所以需要通过这样一部白皮书来说明情况,打消国际社会对此所存在的顾虑。
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所出现的新情况是什么呢?稍稍关注中国经济走势的人们都清楚地瞭解以下一个事实,即近年来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,2020年居然超过了1亿吨!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,实际上连中国人自己都对大豆进口的迅猛增长势头感到非常突然。因为在1994年以前,中国还曾对外出口大豆,尽管数量不多。
大豆除了榨油以外,主要是用作牲畜饲料。近年来,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迅速增加,自然也带来食物结构的明显变化,其中主要变化就是粮食消费持续减少而肉蛋奶等消费急剧增加。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,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仅为8.9公斤,而到2018年这一数据已变为48.2公斤,猛增了4.4倍多。多吃肉就要多养猪、牛和鸡等牲畜家禽,这就需要大幅度增加饲料供应。而豆粕是生猪和菜牛的主要饲料,但中国的大豆产量有限,在国内供不应求的情况下,只能通过增加进口来填补这一缺口,这就是中国进口大豆急剧增加的根本原因。
那中国为什么不自己生产更多的大豆呢?因为中国的耕地有限,目前的耕地在用于栽种水稻、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外,已根本没有多余。按照中国的大豆亩产量计算,生产1亿吨大豆需要8亿亩耕地,而中国耕地的潜力已经挖尽,不可能再来播种如此之多的大豆。另外,大豆对土壤的pH值有较高要求,中国适合种植大豆的只有黑龙江的黑土地。再从大豆的出油率来看,进口大豆的出油率要明显高于国产大豆,所以中国各地的油脂厂都喜欢选购进口大豆而国产大豆乏人问津,这一状况也推高了大豆的进口数量。布朗先生的预测显然并不准确。就中国的粮食产量而言,1994年仅为4.451亿吨,但2020年已增至6.6949亿吨。从发展趋势看,203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继续增加,可望达到或接近7亿吨,将比1994年增加一半以上。所谓减少20%之说,只是布朗个人的错误推测。另外,他在那篇文章中还预计中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人,这显然也是完全不靠谱的,中国的人口不仅到不了16亿,也不可能达到15亿,很可能在14.5亿之前就出现拐点。既然这两个重要数据都如此经不起时间检验,其结论当然就只能视为是耸人听闻了。
2019年10月,中国政府再度发表了《中国的粮食安全》白皮书,这次发表的背景同样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的重大关切,因为中国虽然在始终维持着本国的基本粮食安全,但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毕竟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,所以需要通过这样一部白皮书来说明情况,打消国际社会对此所存在的顾虑。
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所出现的新情况是什么呢?稍稍关注中国经济走势的人们都清楚地瞭解以下一个事实,即近年来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,2020年居然超过了1亿吨!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,实际上连中国人自己都对大豆进口的迅猛增长势头感到非常突然。因为在1994年以前,中国还曾对外出口大豆,尽管数量不多。
大豆除了榨油以外,主要是用作牲畜饲料。近年来,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迅速增加,自然也带来食物结构的明显变化,其中主要变化就是粮食消费持续减少而肉蛋奶等消费急剧增加。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,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仅为8.9公斤,而到2018年这一数据已变为48.2公斤,猛增了4.4倍多。多吃肉就要多养猪、牛和鸡等牲畜家禽,这就需要大幅度增加饲料供应。而豆粕是生猪和菜牛的主要饲料,但中国的大豆产量有限,在国内供不应求的情况下,只能通过增加进口来填补这一缺口,这就是中国进口大豆急剧增加的根本原因。
那中国为什么不自己生产更多的大豆呢?因为中国的耕地有限,目前的耕地在用于栽种水稻、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外,已根本没有多余。按照中国的大豆亩产量计算,生产1亿吨大豆需要8亿亩耕地,而中国耕地的潜力已经挖尽,不可能再来播种如此之多的大豆。另外,大豆对土壤的pH值有较高要求,中国适合种植大豆的只有黑龙江的黑土地。再从大豆的出油率来看,进口大豆的出油率要明显高于国产大豆,所以中国各地的油脂厂都喜欢选购进口大豆而国产大豆乏人问津,这一状况也推高了大豆的进口数量。
即便中国还有足够的耕地,完全立足于大豆自给也并非上策,因为中国的大豆平均亩产不到125公斤,而美国则达240公斤,但中国的小麦亩产大幅度高于美国,稻谷和玉米的单产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准。所以从比较优势来看,中国大量种植大豆并不明智。再说生产大豆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用于浇灌,而中国的水资源极为有限。生产一亩大豆的耗水量除了低于水稻以外,明显高于小麦和玉米,要比小麦多耗水64%,比玉米则多出1倍。从节水这一角度来看,大量进口大豆也是势在必行的。
所以,目前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已相应悄悄发生了变化,不再笼统表示要继续维护粮食安全,而是调整为谷物基本自给,口粮绝对安全,即大米、小麦和玉米这主要三大粮食作物必须以自给为主。而对大豆这一饲料粮而言,中国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:以进口为主,因为中国别无选择,多年来中国各级政府都在竭尽全力确保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,如今中国的耕地几乎已经潜力挖尽。所以,当年布朗提出的问题应该稍做改变,即提出“谁来养活中国的牲畜?”2019年中国人口约占全球的18.82%,但猪肉消费量居然占到全球的一半,这样中国消费全球1/3大豆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。
横看成岭侧成峰。对同一事物,不同身份的人们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。例如对中国大量进口大豆一事,对美国、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农民和农场主而言当然是正中下怀,喜出望外。而一些西方国家的高官和媒体则对此发表了大相径庭的意见。例如日本媒体前些年就一再炒作“爆食的中国”这一题材,爆食在日语中即饕餮之意,尽管日本进口粮食的比重远超中国。早在2010年,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,针对中国的迅速发展也直言不讳表达了其内心的忧虑: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,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,地球根本承受不了,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。
奥巴马的这番言论,与布朗的上述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但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,产生这一愿望是非常自然的,是不会受到任何外国政治人物的意愿左右的,而不论这个国家的人口有多少。从奥巴马发表上述言论以来,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改善,而与此同时与中国开展农产品贸易的各国也都从中受益匪浅。例如虽然特朗普全力推动中美经贸“脱钩”,但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增幅仍高达66.9%,其中大豆进口增幅为56.3%,猪肉进口增幅则高达223.8%,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。中国人民改善生活,提高生活水平,并非什么洪水猛兽,世界末日,而是一个多赢的结局。学者可以发出警示,但逻辑推理必须合理,结论必须靠谱;而政治家对此发出悲鸣则反映了一种并不健全的心态,这不仅于事无补,反而暴露出其格局狭小。 |
|
 |
  盛气凌人对中美互信有害无益,平..
|
相关评论:
|
|
我要发表留言: |
|
 |
|
|